白巖松:故鄉,我少年時想離開,而今想回去的地方

去年的夏天,我帶著四個朋友和他們的家人來到我的故鄉呼倫貝爾。那是草原上最好的季節,而對於飛機落地之前的客人們來說,卻未必是內心最好的季節,每個人都忙,在北京這個鋼筋水泥的森林裏,往往還未激烈爭鬥,就已感覺筋疲力盡,疲憊與焦慮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寫在人們的臉上。 草原似乎是藥。當這批人真正地行走在綠色的草原上,呼吸著前所未有的新鮮空氣時,奇跡似乎發生了,我從他們的表情上判斷,大家都已不像中年人,而像回到了少年。 在草原上的第壹頓飯,酒還沒有喝,當敬酒的長調響起時,壹個孩子的媽媽瞬間淚流滿面,這時,我知道,她落地了,心靈終於松弛下來,她已回家。 雖然我知道,呼倫貝爾只是我的家鄉而不是她的,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更多的人都被草原感染,都已松弛下來。每壹個人心中,原來都有壹個草原,這呼倫貝爾,分明是大家的故鄉,甚至就是這個時代的故鄉。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壹片大自然的綠色,而《呼倫貝爾大草原》是壹首歌。到了呼倫貝爾,總會有人在唱,妳會不止壹次地聽到,然後覺得,沒有比這再好聽的旋律,於是,這歌與這草原就再也分不開松弛,清新,充滿有趣的細節。它從大自然進入,然後行走在歷史當中,就如同這壹片土地,仿佛簡單卻又深藏不露。壹年四季變幻的顏色,如同歷史中變幻的大旗,讓妳不會感覺單調,當然,也不會像現代人壹樣的自大無比。呼倫貝爾大草原的美,不僅在於上天的給予,更在於壹代人的滋養,歷史是支最好的筆,負責任地刻畫了壹切。 人過四十之後,總有人問我:妳的故鄉和草原對妳意味著什麽? 我回答:那是我少年想離開而現如今每時每刻都想回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