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昨天退休 為文化管理者留下壹個新標桿

“入宮”7年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退休了。

4月8日傍晚,這個消息,毫無意外沖進熱搜前十。

繼任者,同樣也是壹家著名文化單位的管理者: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對這個名字,大家普遍比較陌生,反而對他的前兩任院長,也是兩位杭州人——“敦煌守護神”常書鴻、“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更熟悉。實際上王旭東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已經4年。

有人突然有點擔心,這會不會是單院長帶給故宮的最後壹個熱搜?

2012年上任,當大家還叫不清楚他名字的時候,單霽翔就在公開演講中貢獻了壹則金句:“我沒想到在我臨退休前最後壹個崗位居然叫我到北京最大的四合院來看門,我覺得很榮幸,這個院子確實很大,不好‘看’”。

看門人,這壹任院長最為人所知的標簽,就來自他接地氣的表達。

單霽翔自己統計過,在故宮前6年,他進行了近2000場講解,時間約2000小時,幾乎每次講話都可以不重樣地即興甩出壹堆段子。他勸大家別買故宮出的行李牌,因為太好看,但用過壹次又得丟。

他的段子,經常被新媒體小編用作標題,語不驚人死不休,前段時間用得最多的是:每壹任院長都沒有好下場。“從我們的易培基先生,壹直到鄭院長,做了那麽多事,但是7年前進了壹個小偷,他不幹了,叫我來了。”他說。故宮院長是個高風險崗位,他進宮這麽多年,小偷還沒有進來過,但是有今天,沒明天。

說法兒好的領導很多,但單霽翔不只是耍耍嘴皮子那麽簡單。

說話直,有人說他喜歡出風頭,得罪了不少人。單霽翔是成熟的官員,擔任過國家文物局局長、房山區區委書記、北京規劃委員會主任等等。有人認為,“對於故宮來說,他幹的其實都是外行人幹的事。”也有學者直言,故宮成為網紅,才是對故宮最大的不尊重。

去年6月,良渚博物院重新開館,單霽翔在開館前探班。我站在旁邊看到他走進來第壹個動作,彎下腰仔細看無反光的展櫃,“這個玻璃很好。”言外之意是,觀眾拍照毫無壓力,能親近文物。

正在故宮博物院做博士後的池浚告訴我,單院長的主導思想,是“開”而不是“關”,是“出”而不是“收”,文物應該是讓人看、讓人觸摸,而不是秘而不宣的。

到底“開”到什麽程度,與過度營銷和商業化之間,存在壹個微妙的度,也讓這位“出格”的院長處於夾縫中,尤其遭遇了去年和今年的口紅、彩妝、開放夜場、火鍋等等壹系列事件之後。

但可能很多人都忘了,單霽翔最大的願望,其實很樸素:“將故宮擴大開放”。

他的開創思維,讓故宮變得親和

2014年,故宮的開放面積首次過半,達到52%。2017年,開放面積達到76%,“南大庫”開放後,達到80%。2018年,故宮接待觀眾達到創紀錄的1754萬人次,超過排在第二位的法國盧浮宮700多萬人次;過往“遊客止步”的區域正變成展區、展館。

不管對這位院長的作風喜歡與否,不可否認的是,單霽翔為新時代的文化管理者立了壹個新標準。在這個新媒體時代,這位外行人成功吸引了更多的外行人對於600年紫禁城的重新關註,對於中國歷史文化的全民全情投入。

這份關註,不僅在院長的流量光環身上,更在於人們前所未有地把目光聚焦在了以往深似海的宮門之內,開始知道乾隆的秘密,皇帝怎麽過大年,故宮的雪什麽時候下,哪個角度最美。

以往神秘的紫禁城,如今是壹個隨時歡迎我們回的家,壹個溫暖的地方。

發掘自身的文化內涵和外延,這是當下新媒體時代的選擇,也是壹種“適者生存”。單霽翔帶著故宮擁抱互聯網,在保有文化內核的同時,琢磨出壹種符合時代的文化傳播方式。

貢獻了那麽多段子,有壹句話,單霽翔壹定會壹次次重復嘮叨,並壹次次成為演講的標題:把壹個壯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給下壹個600年。

不管這位管理者的“人設”是否討人喜歡,僅僅是這壹點,這個“外行人”做到了。

“出宮”後的單霽翔,會去哪兒?不知道。但很多人希望,有壹天在太和殿參觀,壹擡頭——原來是妳,單講解員。

故宮是這樣打造成爆款的

2012年1月

單霽翔任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黨委書記(2013年2月不再兼任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他花了5個月時間,帶著秘書走遍宮裏的1200座建築、9371間房,踏破20多雙布鞋。

2014年

故宮的關鍵轉折點——開放面積首次過半,達到52%。

2015年

故宮舉辦“石渠寶笈特展”,展出北宋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唐代馮承素摹《蘭亭序帖卷》、宋徽宗趙佶繪《聽琴圖軸》等國寶,引發觀展熱潮。“故宮跑”成為當年熱詞。

2016年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收獲壹片贊譽,帶火了文物修復師這個群體。他將文物數量精確到個位數:1862690件(套)——這是2016年底的數據。

2017年

單霽翔登上央視《國家寶藏》節目,展示了《千裏江山圖》、各種釉彩大瓶和秦代石鼓。

同年,故宮網站訪問量達到8.91億。同年,故宮文創產品銷售達到15億元人民幣。

2018年

故宮推出《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藝術互動展演,通過巨幅互動長卷、沈浸劇場、球幕影院,構築出真人與虛擬交織、人在畫中的沈浸體驗。推出故宮彩妝,受到年輕群體的追捧。

2019年2月

故宮成功舉辦“上元燈會”,這是故宮第壹次大規模夜間開放,紫禁城第壹次被真正照亮。故宮開放面積由2014年的52%,達到現今的80%以上,8%的文物將向公眾展出。(馬黎)

“入宮”7年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退休了。

4月8日傍晚,這個消息,毫無意外沖進熱搜前十。

繼任者,同樣也是壹家著名文化單位的管理者: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對這個名字,大家普遍比較陌生,反而對他的前兩任院長,也是兩位杭州人——“敦煌守護神”常書鴻、“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更熟悉。實際上王旭東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已經4年。

有人突然有點擔心,這會不會是單院長帶給故宮的最後壹個熱搜?

2012年上任,當大家還叫不清楚他名字的時候,單霽翔就在公開演講中貢獻了壹則金句:“我沒想到在我臨退休前最後壹個崗位居然叫我到北京最大的四合院來看門,我覺得很榮幸,這個院子確實很大,不好‘看’”。

看門人,這壹任院長最為人所知的標簽,就來自他接地氣的表達。

單霽翔自己統計過,在故宮前6年,他進行了近2000場講解,時間約2000小時,幾乎每次講話都可以不重樣地即興甩出壹堆段子。他勸大家別買故宮出的行李牌,因為太好看,但用過壹次又得丟。

他的段子,經常被新媒體小編用作標題,語不驚人死不休,前段時間用得最多的是:每壹任院長都沒有好下場。“從我們的易培基先生,壹直到鄭院長,做了那麽多事,但是7年前進了壹個小偷,他不幹了,叫我來了。”他說。故宮院長是個高風險崗位,他進宮這麽多年,小偷還沒有進來過,但是有今天,沒明天。

說法兒好的領導很多,但單霽翔不只是耍耍嘴皮子那麽簡單。

說話直,有人說他喜歡出風頭,得罪了不少人。單霽翔是成熟的官員,擔任過國家文物局局長、房山區區委書記、北京規劃委員會主任等等。有人認為,“對於故宮來說,他幹的其實都是外行人幹的事。”也有學者直言,故宮成為網紅,才是對故宮最大的不尊重。

去年6月,良渚博物院重新開館,單霽翔在開館前探班。我站在旁邊看到他走進來第壹個動作,彎下腰仔細看無反光的展櫃,“這個玻璃很好。”言外之意是,觀眾拍照毫無壓力,能親近文物。

正在故宮博物院做博士後的池浚告訴我,單院長的主導思想,是“開”而不是“關”,是“出”而不是“收”,文物應該是讓人看、讓人觸摸,而不是秘而不宣的。

到底“開”到什麽程度,與過度營銷和商業化之間,存在壹個微妙的度,也讓這位“出格”的院長處於夾縫中,尤其遭遇了去年和今年的口紅、彩妝、開放夜場、火鍋等等壹系列事件之後。

但可能很多人都忘了,單霽翔最大的願望,其實很樸素:“將故宮擴大開放”。

他的開創思維,讓故宮變得親和

2014年,故宮的開放面積首次過半,達到52%。2017年,開放面積達到76%,“南大庫”開放後,達到80%。2018年,故宮接待觀眾達到創紀錄的1754萬人次,超過排在第二位的法國盧浮宮700多萬人次;過往“遊客止步”的區域正變成展區、展館。

不管對這位院長的作風喜歡與否,不可否認的是,單霽翔為新時代的文化管理者立了壹個新標準。在這個新媒體時代,這位外行人成功吸引了更多的外行人對於600年紫禁城的重新關註,對於中國歷史文化的全民全情投入。

這份關註,不僅在院長的流量光環身上,更在於人們前所未有地把目光聚焦在了以往深似海的宮門之內,開始知道乾隆的秘密,皇帝怎麽過大年,故宮的雪什麽時候下,哪個角度最美。

以往神秘的紫禁城,如今是壹個隨時歡迎我們回的家,壹個溫暖的地方。

發掘自身的文化內涵和外延,這是當下新媒體時代的選擇,也是壹種“適者生存”。單霽翔帶著故宮擁抱互聯網,在保有文化內核的同時,琢磨出壹種符合時代的文化傳播方式。

貢獻了那麽多段子,有壹句話,單霽翔壹定會壹次次重復嘮叨,並壹次次成為演講的標題:把壹個壯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給下壹個600年。

不管這位管理者的“人設”是否討人喜歡,僅僅是這壹點,這個“外行人”做到了。

“出宮”後的單霽翔,會去哪兒?不知道。但很多人希望,有壹天在太和殿參觀,壹擡頭——原來是妳,單講解員。

故宮是這樣打造成爆款的

2012年1月

單霽翔任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黨委書記(2013年2月不再兼任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他花了5個月時間,帶著秘書走遍宮裏的1200座建築、9371間房,踏破20多雙布鞋。

2014年

故宮的關鍵轉折點——開放面積首次過半,達到52%。

2015年

故宮舉辦“石渠寶笈特展”,展出北宋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唐代馮承素摹《蘭亭序帖卷》、宋徽宗趙佶繪《聽琴圖軸》等國寶,引發觀展熱潮。“故宮跑”成為當年熱詞。

2016年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收獲壹片贊譽,帶火了文物修復師這個群體。他將文物數量精確到個位數:1862690件(套)——這是2016年底的數據。

2017年

單霽翔登上央視《國家寶藏》節目,展示了《千裏江山圖》、各種釉彩大瓶和秦代石鼓。

同年,故宮網站訪問量達到8.91億。同年,故宮文創產品銷售達到15億元人民幣。

2018年

故宮推出《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藝術互動展演,通過巨幅互動長卷、沈浸劇場、球幕影院,構築出真人與虛擬交織、人在畫中的沈浸體驗。推出故宮彩妝,受到年輕群體的追捧。

2019年2月

故宮成功舉辦“上元燈會”,這是故宮第壹次大規模夜間開放,紫禁城第壹次被真正照亮。故宮開放面積由2014年的52%,達到現今的80%以上,8%的文物將向公眾展出。(馬黎)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