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閘誌」向傳統行業致敬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城市人群川流不息,社區各行各業默默耕耘,其實各有故事。由香港青年藝術協會主辦、渣打香港150周年慈善基金贊助的「城市閘誌」社區藝術計劃,一眾藝術家和學生以深水埗、油麻地和旺角的地區特色店舖及人文情懷為創作藍本,詮釋藝術與社區生活之關聯,向傳統行業致敬。
「城市閘誌」去年首次推出,第一階段以公共藝術為主軸,共計十一個本地藝術單位為社區特色店舖的鐵閘繪製獨特藝術畫作,反映店主人生經歷及店舖故事,首推至今已為灣仔、上環及西營盤、深水埗、旺角及油麻地的四十個店舖創作鐵閘藝術;第二階段以藝術教育為主軸,回顧深水埗製衣行業的發展以及油麻地和旺角手作小店堅守本業的奮鬥故事。
以上兩個計劃的成果作品展「城市閘誌2018」由即日起至四月十七日在灣仔動漫基地展出,涵蓋多種視覺藝術媒介,如布藝雕塑、攝影浮雕、街景速寫等。當中「鐵閘藝術畫出香港故事」部分,展出第一階段本地藝術家創作的鐵閘作品照片,讓觀眾毋須去到社區就可了解經藝術家創作後的鐵閘全貌。參與計劃的店舖類型各不相同,包括布行、成衣配件、單車行、懷舊玩具店、旗幟製作、玻璃行業、不鏽鋼工程、上海理髮店及手雕麻雀店等。

圖:「公棧單車」店主胡淑勤(左)與藝術家黃志豪在鐵閘藝術照片前合影
創作前先了解背景
參展藝術家之一的黃志豪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每次創作時,雖然有時要用上數天,但我都會與店主聊天,了解店舖創業歷史及搜集社區小故事,之後再與他們商議畫作內容及風格才進行繪製。」是次他在深水埗基隆街轉角位的「公棧單車」鐵閘上繪製兩幅畫,一幅是以前香港人利用單車運送工業貨物,另一幅是店主胡淑勤騎單車去戶外遊玩的場景,「從工具車到悠閒單車,改變的背後是行業的變遷。」
「公棧單車」為胡淑勤父親創立,迄今已有七十年歷史:「我住在深水埗這麼多年,總想為社區做些貢獻,這是我參加今次計劃的初衷。時移事易,車行生存不易,特別是受到網銷的衝擊,故我們主要做平價單車的維修,但每次能夠幫助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就覺得有收穫。」胡淑勤說。
街頭巷尾寫生而得
第二階段展出作品主要分為七組,與社區發展有關的有《社區遊記》、《人文街景》、《城市畫誌》三組。《社區遊記》利用攝影浮雕,呈現深水埗和油麻地獨特的城市景觀及店舖文化;《人文街景》通過搜集區內商品小物拼湊出街景浮雕,如深水埗製衣業相關的布藝及衣車零件、鴨寮街的電子零件及雜貨商品、油麻地輕工業的五金和製造業零件等;《城市畫誌》由十二間學校學生走訪深水埗及油麻地後,於街頭巷尾寫生而得。
另外四組與行業變遷有關,諸如利用拼布製作布雕藝術的《布城地圖》、《尋「埗」》、《「布」裏行間》和《字字珠璣》,引領觀眾細味香港布業和鑿字工藝發展興衰,充滿人情味。
為讓觀眾更加多了解本地社區文化,活動主辦方亦在灣仔、深水埗、油麻地和旺角設文化導賞團,截止發稿前名額已滿。公眾亦可下載「城市閘誌」手機應用程式,根據擴增實境(AR)提供主題導賞路線,用戶只要來到店舖面前,在手機程式內進入該店頁面,開啟AR相機,對準店舖,就可看見虛擬鐵閘藝術作品與真實環境相結合的圖景。
傳統行業雖然式微,但只要有人記得,就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畢竟生活已經很難,太多傳統行業在大時代衝擊下掙扎求存。
圖:大公報記者劉毅攝